第053章 不堪為臣 (1)
關燈
小
中
大
是的,李初聽說武家人打起來的第一反應不是其他,只有此等想法,莫不是賀蘭敏之有意鬧事?
“誰打的誰?”武媚娘聽著眉頭都沒動一下,好像一點都不驚訝竟然武家的人自己打起來。
沒準武媚娘就是想讓他們打起來?李初的腦子閃過此念,端詳起武媚娘的面容,武媚娘的眼中閃過冷意,即讓李初確定了。
武家的人,武媚娘的兩位兄長,武元慶和武元爽,他們是什麽好東西?
同父異母,更在他們的父親死後欺負她們母女,看看武媚娘成為皇後後他們往哪兒做官去即可知,武媚娘巴不得一輩子都別再看到他們。
至於賀蘭敏之,或許從前武媚娘真心的疼愛過賀蘭敏之的,卻因為武順,武順是武媚娘的親姐姐,姐妹原本的感情很好,可是卻是武順在武媚娘的心上紮上最狠的一刀。
世上再沒有最親的人卻肖想她的丈夫,甚至想讓她死更令人寒心的。
賀蘭敏之。武媚娘對他的感情極覆雜的。
“賀蘭公子打了武承嗣。”代承將情況說明,賀蘭敏之相比武家的人來,不用說武媚娘更是偏向賀蘭敏之的。
沒有一丁點的意外,武媚娘笑了笑,轉頭問起李初,“今日你出宮不是見著你的賀蘭表兄了,雖說你有人護著,但是敏之為你涉險,想救你的一份心總是不錯的,改日你要記得登門拜謝。”
武媚娘一向清楚李初因為武順連帶著對武順的兒女都不喜的人,如今竟然讓李初登門道謝,李初讀出其他的意味。
太後們一直看戲,關鍵時刻看李初反應不過來,蕭太後第一個@李初,“武後是想去看戲,更樂意你幫忙揍武家的幾個人,你倒是去,不用客氣的上去!”
一直都很安靜的群,李初因著事情太多,只顧著討好李治和武媚娘,爭取不讓他們掛心不安,以保自己千萬別失去離宮的自由,因此一直沒時間看看群裏的太後到底都聊了什麽,現在被@了一記,李初冒頭一看。
所以說她有多傻,竟然一直沒有明白武媚娘的意思,真是太失敗了!
“好,母親說的我都記下了,改日我一定登門道謝。”至於要去給武順祭拜的事,李初沒有這個心,也不做那個樣子。對賀蘭敏之而言,賀蘭敏之也並不希望李初打著這樣的旗號過去。
武媚娘得李初應下,朝代承吩咐地道:“好了,只是孩子們打架罷了,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無須放在心上。沒有鬧到陛下的面前一切都好說,是吧?”
是吧問的是誰?總不可能是代承,李初接話道:“打架打不過告狀,我都沒做過的事,男兒大丈夫若是做了,太沒出息了!”
武媚娘嫵媚的笑了,顯然很認同李初的話,“去吧。”
代承已經明白武媚娘的意思,立刻朝武媚娘作一揖,退下去辦事。
代承退出去後,武媚娘幽幽地說起,“年少時因為女兒身,時常被武元慶和武元爽打罵欺辱,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娘幾個都是吃白食的,有什麽用。恨不得將我們賣掉,我那時就想,總有一天定讓他們跪在我的腳下,一輩子仰我鼻息而活。”
被人欺負打罵,或有人戰戰兢兢,生不如死,或有人隱忍等待,只待來日。
武媚娘明顯是後者,呂太後已經興奮地喊起來,“武後,不必手下留情,讓他們去死,全都去死!”
蕭太後好心地提醒,“呂姐姐,武後聽不見,就是群主此時都沒開聊天窗口,我們說的話她們都看不到,聽不見。”
是的呢,事實就是如此的殘酷,就算呂太後不想接受,也只能接受。
可是呂太後豈能輕易放棄,眼下看不見,不能@一記,李初被震動得只好進來看一眼,好吧,呂太後每回對於武媚娘動手出擊的時候都特別的興奮,她要習慣。
“看,我做到了,打著為國的名聲,既讓他們往偏遠處為官,還能收攏一波民心,他們一輩子都別想回長安來。”武媚娘既然開口說起往事,不介意說得再仔細一些,讓李初盡都知道她到底存著一顆什麽樣的心,又希望將來怎麽對付武家的人。
“母親不讓他們回來,為何讓武承嗣和武三思回來?”李初想起武家的另兩個人,兩個同樣讓李初惡心不喜的人,想知道武媚娘打算怎麽對付他們。
武媚娘看向李初道:“有兩個原因,一則是想看他們骨肉分離,而且武元慶和武元爽心裏有數,他們清楚我是個記仇的人,我把他們放到偏遠之地為官,卻把他們的兒子留在長安,他們會害怕,恐懼我出手傷人,讓他們吃苦,不僅是身體上的苦,還有心理。”
真是什麽話都說出來了,李初認可道:“挺好。”
沒什麽不好的,弱勢的時候叫人欺負還不了手,支撐武媚娘忍下來的就是報覆,她要忍著,過了一時,將來她一定會把一切都還給他們。眼下武媚娘只是做到她想做的事。
其實相較武家兄弟當年對武媚娘做的事,武媚娘並沒有特意動手,武家的人相爭相鬥,父子相疑,相互埋怨,更多是因為他們自己。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武媚娘早就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叫他們欺負得連還手餘地都沒有的人,眼下的她只需要靜靜看著,能不能撐過她施加的壓力,能不能活像個人,只看武家人自己的本事。
“其二,我是皇後,總要有自己的人,武三思和武承嗣,但凡他們足夠聰明,用還是能用的。”是的,這才是武三思和武承嗣能夠留在長安,一直沒事的根本原因,武媚娘需要自己的人。
李初道:“母親的可用或是不可用,和臣子一樣嗎?”
敏銳的察覺其中的不同,李初思量半響問出來!
武媚娘瞥過李初一眼,“一樣也不一樣。將來你會知道的。”
不打算現在和李初說個清楚,是覺得沒有必要,還是認為不合適?
蕭太後:“武後啊武後,這是哪怕現在沒想過自己將來要當一個皇帝,該準備的人家早就準備好,壓根不需要人操心。養臣子為己所用,那是為國,養武家的狗是為了自己,可以在合適的時候用狗咬人,她還不用擔太多的惡名。”
只能說,能成為一個皇帝的女人,中國上下幾千年僅此一位,本事能力,不容小覬,臣子和狗,她都得養。
李初正好想不明白武媚娘因何不說,雖然有些想法一閃而過,依然沒能定下來,趕緊閃群裏想求大佬們指點一二,結果好啊,確實如她所想,武媚娘把臣子和狗分得很清楚!
“好!那人我帶回去。”李初已經從蕭太後那裏得到確定,自己的想法和武媚娘的想法並沒有差別,武媚娘在做多手準備。
至於一旁已經有個小宮女帶著李初領回來的小女郎,此時立在一側,就等著李初把人領回去。
“回吧。”武媚娘說完人已經慵懶的靠在榻上,揮手讓李初自便去。
蕭太後提醒一記,“群主群主,別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求武後幫你在高宗面前說好話,否則高宗真不讓你出宮,你豈不是涼了?”
涼了什麽的,關乎一群太後的利益,萬萬不能忘記的,請李初一定要放在心上。
宣太後:“你急什麽,李治分明是想給群主一個教訓,好讓群主從今往後都記得不再以身犯險,他就是想攔,他能不清楚自己攔不住群主?”
呂太後同意,“想教訓女兒的皇帝,無可厚非,誰讓群主太得瑟,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適才看到炸、藥的時候我都嚇著了。”
雖然從前不知道什麽叫作炸、藥,跟李初混了那麽久,沒少被科普,更別說還有一個時時刻刻想表現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的系統,呂太後她們不懂的東西,系統肯定會告訴她們。
宣太後:“就是,群主太不把自己當回事,誰能像她這樣以身犯險,差點把小命搭上的,要是換了是我,哪怕攔不住人,必須也得讓她牢牢的記住教訓,得讓她一輩子都不能再犯同樣的事。”
都是當父母的,想法自然是互通的,李治的所做所為,在太後們看來,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必須要做的,否則李初往後肯定會一犯再犯,一準學不乖。
像李初這樣的人,聰明是聰明,可是就是因為太聰明,所以才要有人管著,無法無天,再加上她又懂得人心,一去再去,早晚有一天會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李治可以讓李初去做任何事,但是不包括讓李初處於危險之中,危險一定要避免,不能讓李初一直不把自己的小命當回事。
呂太後何嘗不是同樣的想法,李初太得瑟了,因此李治才想給她一個教訓,讓她終生難忘。
蕭太後:“要是按你們那麽說,支持群主做事的武後算是什麽?”
孝莊太後:“一天不挑撥離間你會死嗎?”
一般不作聲的人嗆起人來從來不會手下留情,聽聽蕭太後的話,非要區別李治和武媚娘的做法,兩人原就是不一樣的人,就想拿他們處事的方法對比,明擺著挑事?
蕭太後:“我哪裏挑事,分明是你們自己說的話,我只是順著你們的話頭說起來,怎麽成我的錯了?”
打死不認錯,不願意承認所謂的錯,蕭太後就是記吃不記打是吧。
系統:“系統打出黃牌警告,請蕭太後註意自己的言行,一但系統踢出,永不覆用。”
宣太後:“系統,聽起來你的權限比群主高,群主踢人你能好言好語求群主放人進來,你要是把人踢出去,一踢不覆用?”
系統:……
系統糾正語句:“一但系統和群主一道同意踢出群,即永不覆用。”
此話聽起來還好,沒有一言由系統定,系統其實得聽李初的,李初才是它的衣食父母。
李初起身領人回去,得閑看了一眼群消息,倒是不以為意。
只是她在武媚娘處說了小半天的話,回去的時候慈心他們都叫人擡回來了,原本定下八十鞭的,李初求情減成四十,為了讓他們能繼續當值,分成兩次打,這回只打了二十鞭,另外二十鞭留過幾天再行刑。
李初所不知的是,分成兩次兩責罰比起一次打完更磨人。但李治或許就是有意為之。
“芯兒,取些金創藥給慈心他們,讓他們擦擦。”李初盡她所能,能做的她都做了。
“多謝公主。”挨了打,一個個臉上都慘白無血,說有多慘就有多慘,李初賜藥,他們道著謝。
李初道:“最近我也不出宮,回去歇著吧,早日養好傷再來伺候。”
打發人下去,青蕪卻道:“奴婢們還是像往常一般輪值。”
剛挨了罰轉頭竟然跑回去休息,適才德寶訓他們的話,他們都沒長耳朵聽?
李初寬厚待人,不代表他們可以騎在李初的頭上,再說,借他們十個膽子他們都不敢騎在李初頭上,誰能看不出來,李初別看平日裏待他們親和,不過是因為李初拿他們當人看,並不是任意打罵折辱的奴婢。
可是一切的前提都是他們一心一意為李初做事,真心假意,李初心裏門兒清。
所以,遇上李初這樣寬厚待人的主子,他們既是心存感激,更多還是要辦好差事,不敢欺壓李初。
“罷了!”李初不是會讓人帶傷上陣的人,但是看起來一個個都有自己的想法,她倒是不好摻和太多。
“公主心善,為奴著想,奴都明白。”明白,往後辦事更得加倍的用心,盡心。
李初倒是一笑,不置可否。她願以誠心待人,但他們之間存在代溝,不是可以填得了的。
“尚未請教你的名字。”李初讓他們自安排,反正她要求他們盡心伺候,他們總會做到,餘下諸事李初少管。
臉上明顯帶著病氣十四五歲模樣的少女答道:“白蒿。”
名字聽得李初微頓,“白蒿,可食,祭品。”
自稱白蒿的少女沒想到李初會知道此藥,更懂此物何用,抿著唇並不作聲,李初笑了笑,“難道有人早就料到你的人生?以你獻祭?”
“不知。”名字是父母所取,彼時的她並不知事,尤其不可能知道取下此名的人,到底是何心境。
李初道:“姓氏呢?”
總得知道她是姓王還是姓蕭,知其所姓,有些事能避則避,不能避的,自不避。
白蒿擡眼看向李初,“我姓什麽重要嗎?”
“重要也不重要。”反正都是兩族中人,哪一族對李初來說都沒有差別。
“那麽我還需要回答?”白蒿問起李初,像是想得到李初的認同,李初低下頭一笑,“芯兒,去請太醫來。她的病給她治好。”
答應的事李初會盡她所能的做到,至於將來和他們兩家人之間的對峙,端看誰比誰更技高一籌。
只是有些事武媚娘不想管,李初不曾放在心上,最後因為鬧得太大,連朝堂都因此事爭執不休,鬧得本來心情不算很好的李治更覺得頭痛。
大抵的分成兩撥,一撥是參賀蘭敏之的,一撥是參武承嗣和武三思的。
武家打架的雙方,哪一方都不是省油的燈,或許更有人暗中笑瞇瞇地看著笑話,看武媚娘的笑話。
但對武家的人來說,事情遠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外面風傳欲讓賀蘭敏之改姓承武家之嗣,如果賀蘭敏之德行有損,便沒有資格承爵,改姓一事理當放一放是吧。
李治聽了一早上參武家諸事的人,好不容易散朝,政事堂諸公又來舊事重提,聽得李治越發的不喜。
“去,喚太子和安定公主來。”聽了半天,李治著實聽不下去了,果斷地讓人喚李弘和李初來。
李初因著昨天的事正閉門思過,李弘得知始末也尋上來訓著李初,沒想到沒訓一會兒,李治派德寶來了。
“太子,公主,皇上請兩位去一趟宣政殿。”其實有了上一回李治請他們兄妹過去一趟的事,乍然一聽李弘臉色一變,李初腦子立刻閃過一道念頭,親爹又想搞什麽事?要砸他們嗎?
然後兄妹二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裏看出對方的想法,同時頓了半響。
好像,似乎不應該這麽想李治的,怎麽說李治只是想讓他們多學多聽,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好,我們這就過去。”李弘和李初的目光相觸,一下子明白李初並不淡定,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胡思亂想,挺好!
倒是李弘在訓李初的時候,李初在水群,此時李治來請,太後又恢覆了元氣,“好啊好啊,李治又想搞事了!”
……呂太後興奮的第一個表現出對此事的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刻馬上的沖過去,看看李治又想怎麽樣來!
李初:“一般搞事都是大事,上回記得我和哥哥去之後有什麽下場?”
宣太後:“無事無事,你受點皮外傷要是能讓李治點頭同意你繼續出宮,好處比壞處多,甚好甚好!”
連連說著甚好,是認為李治把他們兄妹叫過去即是轉機,要不然李初一直閉門思過,是,李初並不算真正的閉門思過,關起門來李初依然自顧自研制要給李治做的穿上讓人覺得清涼的衣裳。
太後們也給李初出主意了,實在不行,那就幹脆利落的把衣裳做好,借著獻禮的機會,刷一波好感,到時候李初再說幾句軟話好話,不怕李治不松口讓李初繼續出宮。
太後們一個個打的算盤不是一般的精再配合上李初,沒有辦不成的事。
但是現在李治明擺著有事找李初和李弘去做,不用說,李弘就是去看看的,李治想找來說話的人非是李初無疑。
李初此去一定能刷回一波好感,好感有了,別的事還不是手到擒來?
李初已經無力輕嘆,太後們聰明,聰明太過不是好事吧!
太後已經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說起眼下朝中的諸多大事,好像沒有什麽特別的事了?
蕭太後趕緊的提起,“什麽沒什麽事,武家的人打架了!武後垂簾聽政,對於一群急於想捉武後把柄的人來說是小事?”
宣太後:“那合該找武後去,找群主兄妹過去幹什麽?”
蕭太後:“高宗偏心唄,不想處置武後,不想處置怎麽辦,自然得想辦法幫武後撐起場面。”
……好像聽起來挺有道理的,蕭太後:“昨天武後特意提起武家兄弟二人的事,群主聽完沒有感覺?”
想起李初在走路,不像適才盯著聊天的版面看,好吧,還是@一記好一點。
隨@隨看的李初微頓,要說感覺是有一點,“母親料到今天會有人參武家的人。”
在李初的心裏,所指武家的人不僅僅是武承嗣和武三思幾個,包括賀蘭敏之,武家的人打架,要說小事算是小事,想說成大事同樣可以說成大事,端看各自怎麽想。
若是李治真為武家兄弟打架的事傳他們兄妹前去,武媚娘昨天真就是料到了,早早準備好,就等李初破局?
媽啊,真要是這樣,李初想給親娘跪一波,太厲害了!
蕭太後:“哎喲,高宗一準明白參武家的人都打的什麽主意,偏偏不想讓他們如願,不讓他們如願又不肯自己把話說出來,最好的人選即是群主,群主任重道遠。”
不用蕭太後特意的提上一句,李初壓根不覺得有什麽好任重道遠的。
李初關閉聊天窗口果斷地和李弘一道走往宣政殿,李治聽著臣子爭吵半日,說來說去都是在說武家的不是,他的臉色已經完全沈下來,此時此刻恨不得讓他們把嘴閉上。
一群臣子不顧國家大事,只關註一場打架,為此只想拉一個女人下馬,鼠目寸光,鼠目寸光!
李治內心無比的嫌棄,同時又在想朝中哪一些是幹實事的,還是要尋個機會把人換下來吧,看他們吵成這般,影響心情。
李弘和李初就在這個時候到,“皇上,太子和安定公主到。”
原本還在為武家的事吵鬧不休的人,聽說太子和公主都到了,半響沒回過神來。
隨之想起李弘已經開始幫李治處理朝政,眼下的事關乎武後,也算和李弘有點關系,李治讓人過來聽聽說說,並沒有什麽不妥。
至於李初的出現,好些人想起上回李初用自己攔下死諫的臣子,不顧生死以相阻,為的皆是大唐,挺好的。
因此對李初頗有好感,壓根無視她也是女郎的事實。
“父親,諸位大人。”李弘和李初皆朝李治作一揖,沒有忘記一旁的人。
為臣者總要記得君臣之禮,紛紛和李弘及李初見禮,“太子,公主殿下。”
李治擡手道:“你們兩個過來。”
原本站在一側,得令的兄妹二人乖乖的走過去,李治第一個先開口,“父親喚孩兒來不知有何吩咐?”
李治道:“沒什麽事,為了你們兩個表兄的事早朝吵了一天,眼下政事堂的諸位亦是爭吵不休,朕實在不厭其煩,喚你們來,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想法,想讓你們把此事定下章程。”
啊,萬萬沒想到李治想把事情交給他們來做,李初一眼瞥過去,李治的臉上哪裏能看出什麽表情。
李弘微頓,想起另一件事道:“此事既然關系武家,何不讓母親說說處置兩位表兄的辦法。”
只是本能的覺得要說事情和誰的關系最大,莫過於武媚娘,理該讓武媚娘過來安排的好。
“此事若你們不能妥善處置,令諸公心服,朕會請你們的母親來。”李治並沒有否認李弘的想法,但是此事他心中自有想法,並不是心血來潮,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想好了,倒是借此想讓李弘和李初一道學學,所以他才把他們喚來。
李初心下一嘆,皇帝果然不是好當的,看看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鬧不休,想不管都不成,當皇帝得當成這樣,值得嗎?
暗中搖頭,李初更清楚的意識到一點,皇帝的位子果然不是好坐的,願意坐上那樣一個位置的人,尤其是甘冒天下之大不帷者,更得有斬盡荊棘一往無前的勇氣,武媚娘能走到那樣的一步,太不容易了!
“初兒,你說此事該如何處置?”李治說清情況,第一個點名問起的竟然是李初。
李初哪怕失神,此時已經回過神,答道:“諸位一直爭執不定是因為什麽?不明誰人先動手,還是不解為何動手?”
昨天只聽一耳朵,細節沒問,比如誰先動的手,因何動手,動手的結果是什麽?
大抵李初能猜得到,最先動手的人肯定是賀蘭敏之,至於為何動手,不過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武家那兄弟二人一向嘴上沒把門,不是什麽好東西。
結果只能是一個,賀蘭敏之將那兄弟二人揍得滿地找牙。
哪怕猜得到,還是要問一問,不好顯露太過。
李初問起,李治想了想道:“好像一直沒有人告訴朕這幾個問題。”
對嘍,吵了半天,每個人都吵得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偏偏沒有一個人告訴李治,誰先動的手,為何動手,最後如何?
李治半瞇起眼睛看著下方爭論不休的人,都只說兩方打架,各想處置一方,哪怕不開口的,都是透著一股信息,你們各自說清楚各自的想法,我只聽著。
李治頭痛的不想理他們,偏偏一個個都不肯安分,裝吵來吵去煩人極了。
先被李初一問他們已經頓了半響,隨後李治也指出來一直以來他們爭啊吵的想讓李治處置人,楞是沒有說起究竟事情怎麽發生的。
好像事情怎麽發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麽樣把兩方定罪,隨後他們好乘勝追擊,再對付武媚娘。
“咦,諸公一直爭執不休,想讓父親定論,竟然連最淺淺易懂的道理都不懂,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做出定論。或者,諸位以為過程不重根、,重要的是他們吵架,爭執不休,那麽你們即可以借此定論武家不管是賀蘭敏之也罷,武承嗣也好,都應該一並處置。為臣之人,便是如此為君分憂,為國安民的?”
李初先是故作驚訝,接著一通反問想知道諸位的心都是怎麽樣,平日裏處理他們就是這麽處的?
李治笑了,不得不說,人很容易在吵架的過程中想起來為什麽吵,更會樂意在吵的時候捉住問題一直吵下去。
“諸公哪一位可以回答此問?”李初問住人,更是沈著臉再接再厲地問,想知道他們素日行事都是這樣的?
“公主,非是臣等不曾查明他們為何動手,而是動手如他們,品行不端,不堪為臣。”李初的問題倒不難應對地,只是相比起應對李初的問題,他們更想定論武家的這場打架,雙方都有問題,合該一竿子打死了事。
李初道:“兄弟之間打個架能上升到品行,諸位要都這麽認為的,你認為大唐的官員中有多少個敢說自己從來沒有打過架的?”
是啊,想用打架來定論品行,後果眼前的人可想清楚了?
“總不能武家的人打架即品行不端,不堪為臣,旁人家的人怎麽打,怎麽吵,該當官還得當。”李初不介意順著他們的話說下去,只要他們認為自己完全沒有問題,確實可以定論。
上綱上線必須不要太好用,那人想了想沒敢接李初的話。
“牙齒都有打架的時候,兄弟二人爭執動手,外面的人咬著不放還罷了,身為政事堂的諸位一起揪著道個沒完,大唐天下太平,無事可做,值得你們盯著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雖然我很希望大唐能這樣,但我心裏清楚著,內憂外患,大唐遠沒有安寧太平到只能讓諸位沒事找事的地步。”
李初指出大唐的事情並不少,偏偏眼前的重臣不思外面的事,只想捉著武家的一點小事,吵鬧不休,無非只有一個目的,把武媚娘拉下馬。
何其可笑,竟然想用一件小事引起李治的不滿,哪怕李初真的心生不滿,武媚娘一直沒有有出手,他們即認為如此的小伎倆可以對付得了武媚娘?
李治不適合說出一些話,何嘗不是如此的認為,不善地道:“朕也想問問,大唐果真如此國泰民安,無事可做?一個早朝耗著不夠,你們打算一直耗下去,等到朕為了賀蘭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做下定論,你們又打算繼續拿什麽樣的事來煩朕?”
對的,煩李治,為了一點的小事煩得人沒完沒了,氣人,太氣人了。
“臣,臣無此意。關乎皇室諸事,事無大小,理當慎重。”不行,哪能讓李治有此誤會,應該說明一二,他們沒有此意,請李治千萬行萬別覺得臣子沒用到這個地步。
李治道:“是嗎?皇家諸事,事無大小,理當慎重,朕的兒女打架的時候你們管過?同你們說過幾次夠了,不必再議,你們聽進去了?”
皇帝可是一個脾氣大的人,一般不生氣,但若是生起氣來,一點都不會給人留有餘地。
“父親,兒以為諸公不理國之大事,不思救濟於百姓,當貶之。”李初真是敢說話。
“在其位當謀其政,身為政事堂諸公,輔佐父親總理天下大事,失職之人,如何留用,一貶之,以令天下臣子知之,若以為天下重,不論何人皆以用之,在其位而屍位素餐者,必棄之。警示天下,警示臣子。”
李初請完後理由一說出來,李初腦子飛轉,其實沒什麽不好,當臣子就要記住當臣子的本份,失了本份,沒了一顆公心,整日掛在小事鬧個沒完沒了,國家大事不做了,只想爭權奪利,確實應該警示一二。
“甚佳!”李治想明白其中的利害,立刻接話,更是決定按李初說的做,就得給人一個警示,省得當臣子的總不知道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
“陛下。”萬萬沒想到李初會有如此進言,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李治認同了。只是一件小事!
“諸公,為臣衛國安民,皇家諸事無關大小,雖則關系社稷,實不該一直拿著不放。前線多少戰士浴血奮戰,又有多少百姓流離,更有多少外敵入侵,樁樁件件,哪一件不比武家人打架的事大了?怎麽你們不多提提,偏偏只捉著如此小事不放,本末倒置,乃為臣之本份?”
問得諸人一陣面紅耳赤,他們想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一直捉著一件小事說個沒完沒了的不是他們?
“初兒,罰得太過了吧?”李弘小聲地問李初一句,他都沒想到李初這般果斷,敢一氣請李治把一直捉著武家人打架的事不放的人全都貶了。
再看李治更是一臉認同,認為極好的態度,李弘心裏七上八下,總覺得不太妥當。
“不以重刑,沒有人會記得為臣本份。”李初小聲地回答,接著揚聲地道:“本份二字,諸公若是記不住,借此機會即牢牢的記下了,大唐的臣子,無國無民,只有一顆爭權奪利的心,要之何用。”
直接說到李治的心坎上去,李治一直都覺得郁悶,但是說不出為何郁悶,如今理清楚了,正是臣不似臣!
“陛下,陛下。”李初說得大義,更是直指他們那點小心思,意在讓他們想清楚,他們到底是誰。
站在李治的面前,被人稱著政事堂諸公,他們就是大唐的宰相,肩負協調陰陽,安定天下的重擔,若是他們記不住,便不配成為政事堂的諸公。
李初看出他們還想出言求情,並不想自己落得如此下場,政事堂諸公,因為揪著小事不放,而忘記本份失職被貶,傳揚出去,他們顏面盡失,從今往後還會有誰拿正眼瞧他們。
“諸公,即以行事,當知後果,爾等失職,還望天下百姓,你們的君父網開一面?你們有何資格提此要求?”李初直逼相問,倒是想眼前的人到底都有什麽資格,怎麽就敢在李治的面前,想求得李治的網開一面。
不得不說,李初每字每句,著實的紮心,聽得一個個滿心都痛。
“你們想說自己不曾失職,那麽你們且說說,狀告武家兄弟鬥毆,你們連事起之因尚不曾查明,只一味要求父親處置,你們提出的處置之法,就是想讓父親斷他們出仕之途罷了。不過是打架一事罷了,你們想重罰可以,一視同仁即可,你們偏偏又不爾意。在你們看來,大唐的律法,大唐的君王,理當都聽你們的?”
還想反駁的人,李初斷不會讓他們有機會翻身,不殺一儆佰,一個個總想拉武媚娘下馬,一次兩次,武媚娘縱不煩,她都看煩了。
既然煩,不想再由著他們拿著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個沒完,也算是正一正大唐的風氣,下一次狠手,從今往後看誰還敢。
李治為什麽把李初叫來,因為李初敢說,上綱上線,一件小事她能上升到國家天下的地步,比起眼前一個個捉著賀蘭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往重裏來說,李初比他們更高一層次。
李治滿意眼下的結果,認為已經可以直接定下,因而揚聲道:“來人,擬詔。”
李治喊完後,立刻有專員準備紙筆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誰打的誰?”武媚娘聽著眉頭都沒動一下,好像一點都不驚訝竟然武家的人自己打起來。
沒準武媚娘就是想讓他們打起來?李初的腦子閃過此念,端詳起武媚娘的面容,武媚娘的眼中閃過冷意,即讓李初確定了。
武家的人,武媚娘的兩位兄長,武元慶和武元爽,他們是什麽好東西?
同父異母,更在他們的父親死後欺負她們母女,看看武媚娘成為皇後後他們往哪兒做官去即可知,武媚娘巴不得一輩子都別再看到他們。
至於賀蘭敏之,或許從前武媚娘真心的疼愛過賀蘭敏之的,卻因為武順,武順是武媚娘的親姐姐,姐妹原本的感情很好,可是卻是武順在武媚娘的心上紮上最狠的一刀。
世上再沒有最親的人卻肖想她的丈夫,甚至想讓她死更令人寒心的。
賀蘭敏之。武媚娘對他的感情極覆雜的。
“賀蘭公子打了武承嗣。”代承將情況說明,賀蘭敏之相比武家的人來,不用說武媚娘更是偏向賀蘭敏之的。
沒有一丁點的意外,武媚娘笑了笑,轉頭問起李初,“今日你出宮不是見著你的賀蘭表兄了,雖說你有人護著,但是敏之為你涉險,想救你的一份心總是不錯的,改日你要記得登門拜謝。”
武媚娘一向清楚李初因為武順連帶著對武順的兒女都不喜的人,如今竟然讓李初登門道謝,李初讀出其他的意味。
太後們一直看戲,關鍵時刻看李初反應不過來,蕭太後第一個@李初,“武後是想去看戲,更樂意你幫忙揍武家的幾個人,你倒是去,不用客氣的上去!”
一直都很安靜的群,李初因著事情太多,只顧著討好李治和武媚娘,爭取不讓他們掛心不安,以保自己千萬別失去離宮的自由,因此一直沒時間看看群裏的太後到底都聊了什麽,現在被@了一記,李初冒頭一看。
所以說她有多傻,竟然一直沒有明白武媚娘的意思,真是太失敗了!
“好,母親說的我都記下了,改日我一定登門道謝。”至於要去給武順祭拜的事,李初沒有這個心,也不做那個樣子。對賀蘭敏之而言,賀蘭敏之也並不希望李初打著這樣的旗號過去。
武媚娘得李初應下,朝代承吩咐地道:“好了,只是孩子們打架罷了,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無須放在心上。沒有鬧到陛下的面前一切都好說,是吧?”
是吧問的是誰?總不可能是代承,李初接話道:“打架打不過告狀,我都沒做過的事,男兒大丈夫若是做了,太沒出息了!”
武媚娘嫵媚的笑了,顯然很認同李初的話,“去吧。”
代承已經明白武媚娘的意思,立刻朝武媚娘作一揖,退下去辦事。
代承退出去後,武媚娘幽幽地說起,“年少時因為女兒身,時常被武元慶和武元爽打罵欺辱,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娘幾個都是吃白食的,有什麽用。恨不得將我們賣掉,我那時就想,總有一天定讓他們跪在我的腳下,一輩子仰我鼻息而活。”
被人欺負打罵,或有人戰戰兢兢,生不如死,或有人隱忍等待,只待來日。
武媚娘明顯是後者,呂太後已經興奮地喊起來,“武後,不必手下留情,讓他們去死,全都去死!”
蕭太後好心地提醒,“呂姐姐,武後聽不見,就是群主此時都沒開聊天窗口,我們說的話她們都看不到,聽不見。”
是的呢,事實就是如此的殘酷,就算呂太後不想接受,也只能接受。
可是呂太後豈能輕易放棄,眼下看不見,不能@一記,李初被震動得只好進來看一眼,好吧,呂太後每回對於武媚娘動手出擊的時候都特別的興奮,她要習慣。
“看,我做到了,打著為國的名聲,既讓他們往偏遠處為官,還能收攏一波民心,他們一輩子都別想回長安來。”武媚娘既然開口說起往事,不介意說得再仔細一些,讓李初盡都知道她到底存著一顆什麽樣的心,又希望將來怎麽對付武家的人。
“母親不讓他們回來,為何讓武承嗣和武三思回來?”李初想起武家的另兩個人,兩個同樣讓李初惡心不喜的人,想知道武媚娘打算怎麽對付他們。
武媚娘看向李初道:“有兩個原因,一則是想看他們骨肉分離,而且武元慶和武元爽心裏有數,他們清楚我是個記仇的人,我把他們放到偏遠之地為官,卻把他們的兒子留在長安,他們會害怕,恐懼我出手傷人,讓他們吃苦,不僅是身體上的苦,還有心理。”
真是什麽話都說出來了,李初認可道:“挺好。”
沒什麽不好的,弱勢的時候叫人欺負還不了手,支撐武媚娘忍下來的就是報覆,她要忍著,過了一時,將來她一定會把一切都還給他們。眼下武媚娘只是做到她想做的事。
其實相較武家兄弟當年對武媚娘做的事,武媚娘並沒有特意動手,武家的人相爭相鬥,父子相疑,相互埋怨,更多是因為他們自己。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武媚娘早就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叫他們欺負得連還手餘地都沒有的人,眼下的她只需要靜靜看著,能不能撐過她施加的壓力,能不能活像個人,只看武家人自己的本事。
“其二,我是皇後,總要有自己的人,武三思和武承嗣,但凡他們足夠聰明,用還是能用的。”是的,這才是武三思和武承嗣能夠留在長安,一直沒事的根本原因,武媚娘需要自己的人。
李初道:“母親的可用或是不可用,和臣子一樣嗎?”
敏銳的察覺其中的不同,李初思量半響問出來!
武媚娘瞥過李初一眼,“一樣也不一樣。將來你會知道的。”
不打算現在和李初說個清楚,是覺得沒有必要,還是認為不合適?
蕭太後:“武後啊武後,這是哪怕現在沒想過自己將來要當一個皇帝,該準備的人家早就準備好,壓根不需要人操心。養臣子為己所用,那是為國,養武家的狗是為了自己,可以在合適的時候用狗咬人,她還不用擔太多的惡名。”
只能說,能成為一個皇帝的女人,中國上下幾千年僅此一位,本事能力,不容小覬,臣子和狗,她都得養。
李初正好想不明白武媚娘因何不說,雖然有些想法一閃而過,依然沒能定下來,趕緊閃群裏想求大佬們指點一二,結果好啊,確實如她所想,武媚娘把臣子和狗分得很清楚!
“好!那人我帶回去。”李初已經從蕭太後那裏得到確定,自己的想法和武媚娘的想法並沒有差別,武媚娘在做多手準備。
至於一旁已經有個小宮女帶著李初領回來的小女郎,此時立在一側,就等著李初把人領回去。
“回吧。”武媚娘說完人已經慵懶的靠在榻上,揮手讓李初自便去。
蕭太後提醒一記,“群主群主,別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求武後幫你在高宗面前說好話,否則高宗真不讓你出宮,你豈不是涼了?”
涼了什麽的,關乎一群太後的利益,萬萬不能忘記的,請李初一定要放在心上。
宣太後:“你急什麽,李治分明是想給群主一個教訓,好讓群主從今往後都記得不再以身犯險,他就是想攔,他能不清楚自己攔不住群主?”
呂太後同意,“想教訓女兒的皇帝,無可厚非,誰讓群主太得瑟,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適才看到炸、藥的時候我都嚇著了。”
雖然從前不知道什麽叫作炸、藥,跟李初混了那麽久,沒少被科普,更別說還有一個時時刻刻想表現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的系統,呂太後她們不懂的東西,系統肯定會告訴她們。
宣太後:“就是,群主太不把自己當回事,誰能像她這樣以身犯險,差點把小命搭上的,要是換了是我,哪怕攔不住人,必須也得讓她牢牢的記住教訓,得讓她一輩子都不能再犯同樣的事。”
都是當父母的,想法自然是互通的,李治的所做所為,在太後們看來,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必須要做的,否則李初往後肯定會一犯再犯,一準學不乖。
像李初這樣的人,聰明是聰明,可是就是因為太聰明,所以才要有人管著,無法無天,再加上她又懂得人心,一去再去,早晚有一天會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李治可以讓李初去做任何事,但是不包括讓李初處於危險之中,危險一定要避免,不能讓李初一直不把自己的小命當回事。
呂太後何嘗不是同樣的想法,李初太得瑟了,因此李治才想給她一個教訓,讓她終生難忘。
蕭太後:“要是按你們那麽說,支持群主做事的武後算是什麽?”
孝莊太後:“一天不挑撥離間你會死嗎?”
一般不作聲的人嗆起人來從來不會手下留情,聽聽蕭太後的話,非要區別李治和武媚娘的做法,兩人原就是不一樣的人,就想拿他們處事的方法對比,明擺著挑事?
蕭太後:“我哪裏挑事,分明是你們自己說的話,我只是順著你們的話頭說起來,怎麽成我的錯了?”
打死不認錯,不願意承認所謂的錯,蕭太後就是記吃不記打是吧。
系統:“系統打出黃牌警告,請蕭太後註意自己的言行,一但系統踢出,永不覆用。”
宣太後:“系統,聽起來你的權限比群主高,群主踢人你能好言好語求群主放人進來,你要是把人踢出去,一踢不覆用?”
系統:……
系統糾正語句:“一但系統和群主一道同意踢出群,即永不覆用。”
此話聽起來還好,沒有一言由系統定,系統其實得聽李初的,李初才是它的衣食父母。
李初起身領人回去,得閑看了一眼群消息,倒是不以為意。
只是她在武媚娘處說了小半天的話,回去的時候慈心他們都叫人擡回來了,原本定下八十鞭的,李初求情減成四十,為了讓他們能繼續當值,分成兩次打,這回只打了二十鞭,另外二十鞭留過幾天再行刑。
李初所不知的是,分成兩次兩責罰比起一次打完更磨人。但李治或許就是有意為之。
“芯兒,取些金創藥給慈心他們,讓他們擦擦。”李初盡她所能,能做的她都做了。
“多謝公主。”挨了打,一個個臉上都慘白無血,說有多慘就有多慘,李初賜藥,他們道著謝。
李初道:“最近我也不出宮,回去歇著吧,早日養好傷再來伺候。”
打發人下去,青蕪卻道:“奴婢們還是像往常一般輪值。”
剛挨了罰轉頭竟然跑回去休息,適才德寶訓他們的話,他們都沒長耳朵聽?
李初寬厚待人,不代表他們可以騎在李初的頭上,再說,借他們十個膽子他們都不敢騎在李初頭上,誰能看不出來,李初別看平日裏待他們親和,不過是因為李初拿他們當人看,並不是任意打罵折辱的奴婢。
可是一切的前提都是他們一心一意為李初做事,真心假意,李初心裏門兒清。
所以,遇上李初這樣寬厚待人的主子,他們既是心存感激,更多還是要辦好差事,不敢欺壓李初。
“罷了!”李初不是會讓人帶傷上陣的人,但是看起來一個個都有自己的想法,她倒是不好摻和太多。
“公主心善,為奴著想,奴都明白。”明白,往後辦事更得加倍的用心,盡心。
李初倒是一笑,不置可否。她願以誠心待人,但他們之間存在代溝,不是可以填得了的。
“尚未請教你的名字。”李初讓他們自安排,反正她要求他們盡心伺候,他們總會做到,餘下諸事李初少管。
臉上明顯帶著病氣十四五歲模樣的少女答道:“白蒿。”
名字聽得李初微頓,“白蒿,可食,祭品。”
自稱白蒿的少女沒想到李初會知道此藥,更懂此物何用,抿著唇並不作聲,李初笑了笑,“難道有人早就料到你的人生?以你獻祭?”
“不知。”名字是父母所取,彼時的她並不知事,尤其不可能知道取下此名的人,到底是何心境。
李初道:“姓氏呢?”
總得知道她是姓王還是姓蕭,知其所姓,有些事能避則避,不能避的,自不避。
白蒿擡眼看向李初,“我姓什麽重要嗎?”
“重要也不重要。”反正都是兩族中人,哪一族對李初來說都沒有差別。
“那麽我還需要回答?”白蒿問起李初,像是想得到李初的認同,李初低下頭一笑,“芯兒,去請太醫來。她的病給她治好。”
答應的事李初會盡她所能的做到,至於將來和他們兩家人之間的對峙,端看誰比誰更技高一籌。
只是有些事武媚娘不想管,李初不曾放在心上,最後因為鬧得太大,連朝堂都因此事爭執不休,鬧得本來心情不算很好的李治更覺得頭痛。
大抵的分成兩撥,一撥是參賀蘭敏之的,一撥是參武承嗣和武三思的。
武家打架的雙方,哪一方都不是省油的燈,或許更有人暗中笑瞇瞇地看著笑話,看武媚娘的笑話。
但對武家的人來說,事情遠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外面風傳欲讓賀蘭敏之改姓承武家之嗣,如果賀蘭敏之德行有損,便沒有資格承爵,改姓一事理當放一放是吧。
李治聽了一早上參武家諸事的人,好不容易散朝,政事堂諸公又來舊事重提,聽得李治越發的不喜。
“去,喚太子和安定公主來。”聽了半天,李治著實聽不下去了,果斷地讓人喚李弘和李初來。
李初因著昨天的事正閉門思過,李弘得知始末也尋上來訓著李初,沒想到沒訓一會兒,李治派德寶來了。
“太子,公主,皇上請兩位去一趟宣政殿。”其實有了上一回李治請他們兄妹過去一趟的事,乍然一聽李弘臉色一變,李初腦子立刻閃過一道念頭,親爹又想搞什麽事?要砸他們嗎?
然後兄妹二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裏看出對方的想法,同時頓了半響。
好像,似乎不應該這麽想李治的,怎麽說李治只是想讓他們多學多聽,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好,我們這就過去。”李弘和李初的目光相觸,一下子明白李初並不淡定,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胡思亂想,挺好!
倒是李弘在訓李初的時候,李初在水群,此時李治來請,太後又恢覆了元氣,“好啊好啊,李治又想搞事了!”
……呂太後興奮的第一個表現出對此事的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刻馬上的沖過去,看看李治又想怎麽樣來!
李初:“一般搞事都是大事,上回記得我和哥哥去之後有什麽下場?”
宣太後:“無事無事,你受點皮外傷要是能讓李治點頭同意你繼續出宮,好處比壞處多,甚好甚好!”
連連說著甚好,是認為李治把他們兄妹叫過去即是轉機,要不然李初一直閉門思過,是,李初並不算真正的閉門思過,關起門來李初依然自顧自研制要給李治做的穿上讓人覺得清涼的衣裳。
太後們也給李初出主意了,實在不行,那就幹脆利落的把衣裳做好,借著獻禮的機會,刷一波好感,到時候李初再說幾句軟話好話,不怕李治不松口讓李初繼續出宮。
太後們一個個打的算盤不是一般的精再配合上李初,沒有辦不成的事。
但是現在李治明擺著有事找李初和李弘去做,不用說,李弘就是去看看的,李治想找來說話的人非是李初無疑。
李初此去一定能刷回一波好感,好感有了,別的事還不是手到擒來?
李初已經無力輕嘆,太後們聰明,聰明太過不是好事吧!
太後已經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說起眼下朝中的諸多大事,好像沒有什麽特別的事了?
蕭太後趕緊的提起,“什麽沒什麽事,武家的人打架了!武後垂簾聽政,對於一群急於想捉武後把柄的人來說是小事?”
宣太後:“那合該找武後去,找群主兄妹過去幹什麽?”
蕭太後:“高宗偏心唄,不想處置武後,不想處置怎麽辦,自然得想辦法幫武後撐起場面。”
……好像聽起來挺有道理的,蕭太後:“昨天武後特意提起武家兄弟二人的事,群主聽完沒有感覺?”
想起李初在走路,不像適才盯著聊天的版面看,好吧,還是@一記好一點。
隨@隨看的李初微頓,要說感覺是有一點,“母親料到今天會有人參武家的人。”
在李初的心裏,所指武家的人不僅僅是武承嗣和武三思幾個,包括賀蘭敏之,武家的人打架,要說小事算是小事,想說成大事同樣可以說成大事,端看各自怎麽想。
若是李治真為武家兄弟打架的事傳他們兄妹前去,武媚娘昨天真就是料到了,早早準備好,就等李初破局?
媽啊,真要是這樣,李初想給親娘跪一波,太厲害了!
蕭太後:“哎喲,高宗一準明白參武家的人都打的什麽主意,偏偏不想讓他們如願,不讓他們如願又不肯自己把話說出來,最好的人選即是群主,群主任重道遠。”
不用蕭太後特意的提上一句,李初壓根不覺得有什麽好任重道遠的。
李初關閉聊天窗口果斷地和李弘一道走往宣政殿,李治聽著臣子爭吵半日,說來說去都是在說武家的不是,他的臉色已經完全沈下來,此時此刻恨不得讓他們把嘴閉上。
一群臣子不顧國家大事,只關註一場打架,為此只想拉一個女人下馬,鼠目寸光,鼠目寸光!
李治內心無比的嫌棄,同時又在想朝中哪一些是幹實事的,還是要尋個機會把人換下來吧,看他們吵成這般,影響心情。
李弘和李初就在這個時候到,“皇上,太子和安定公主到。”
原本還在為武家的事吵鬧不休的人,聽說太子和公主都到了,半響沒回過神來。
隨之想起李弘已經開始幫李治處理朝政,眼下的事關乎武後,也算和李弘有點關系,李治讓人過來聽聽說說,並沒有什麽不妥。
至於李初的出現,好些人想起上回李初用自己攔下死諫的臣子,不顧生死以相阻,為的皆是大唐,挺好的。
因此對李初頗有好感,壓根無視她也是女郎的事實。
“父親,諸位大人。”李弘和李初皆朝李治作一揖,沒有忘記一旁的人。
為臣者總要記得君臣之禮,紛紛和李弘及李初見禮,“太子,公主殿下。”
李治擡手道:“你們兩個過來。”
原本站在一側,得令的兄妹二人乖乖的走過去,李治第一個先開口,“父親喚孩兒來不知有何吩咐?”
李治道:“沒什麽事,為了你們兩個表兄的事早朝吵了一天,眼下政事堂的諸位亦是爭吵不休,朕實在不厭其煩,喚你們來,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想法,想讓你們把此事定下章程。”
啊,萬萬沒想到李治想把事情交給他們來做,李初一眼瞥過去,李治的臉上哪裏能看出什麽表情。
李弘微頓,想起另一件事道:“此事既然關系武家,何不讓母親說說處置兩位表兄的辦法。”
只是本能的覺得要說事情和誰的關系最大,莫過於武媚娘,理該讓武媚娘過來安排的好。
“此事若你們不能妥善處置,令諸公心服,朕會請你們的母親來。”李治並沒有否認李弘的想法,但是此事他心中自有想法,並不是心血來潮,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想好了,倒是借此想讓李弘和李初一道學學,所以他才把他們喚來。
李初心下一嘆,皇帝果然不是好當的,看看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鬧不休,想不管都不成,當皇帝得當成這樣,值得嗎?
暗中搖頭,李初更清楚的意識到一點,皇帝的位子果然不是好坐的,願意坐上那樣一個位置的人,尤其是甘冒天下之大不帷者,更得有斬盡荊棘一往無前的勇氣,武媚娘能走到那樣的一步,太不容易了!
“初兒,你說此事該如何處置?”李治說清情況,第一個點名問起的竟然是李初。
李初哪怕失神,此時已經回過神,答道:“諸位一直爭執不定是因為什麽?不明誰人先動手,還是不解為何動手?”
昨天只聽一耳朵,細節沒問,比如誰先動的手,因何動手,動手的結果是什麽?
大抵李初能猜得到,最先動手的人肯定是賀蘭敏之,至於為何動手,不過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武家那兄弟二人一向嘴上沒把門,不是什麽好東西。
結果只能是一個,賀蘭敏之將那兄弟二人揍得滿地找牙。
哪怕猜得到,還是要問一問,不好顯露太過。
李初問起,李治想了想道:“好像一直沒有人告訴朕這幾個問題。”
對嘍,吵了半天,每個人都吵得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偏偏沒有一個人告訴李治,誰先動的手,為何動手,最後如何?
李治半瞇起眼睛看著下方爭論不休的人,都只說兩方打架,各想處置一方,哪怕不開口的,都是透著一股信息,你們各自說清楚各自的想法,我只聽著。
李治頭痛的不想理他們,偏偏一個個都不肯安分,裝吵來吵去煩人極了。
先被李初一問他們已經頓了半響,隨後李治也指出來一直以來他們爭啊吵的想讓李治處置人,楞是沒有說起究竟事情怎麽發生的。
好像事情怎麽發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麽樣把兩方定罪,隨後他們好乘勝追擊,再對付武媚娘。
“咦,諸公一直爭執不休,想讓父親定論,竟然連最淺淺易懂的道理都不懂,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做出定論。或者,諸位以為過程不重根、,重要的是他們吵架,爭執不休,那麽你們即可以借此定論武家不管是賀蘭敏之也罷,武承嗣也好,都應該一並處置。為臣之人,便是如此為君分憂,為國安民的?”
李初先是故作驚訝,接著一通反問想知道諸位的心都是怎麽樣,平日裏處理他們就是這麽處的?
李治笑了,不得不說,人很容易在吵架的過程中想起來為什麽吵,更會樂意在吵的時候捉住問題一直吵下去。
“諸公哪一位可以回答此問?”李初問住人,更是沈著臉再接再厲地問,想知道他們素日行事都是這樣的?
“公主,非是臣等不曾查明他們為何動手,而是動手如他們,品行不端,不堪為臣。”李初的問題倒不難應對地,只是相比起應對李初的問題,他們更想定論武家的這場打架,雙方都有問題,合該一竿子打死了事。
李初道:“兄弟之間打個架能上升到品行,諸位要都這麽認為的,你認為大唐的官員中有多少個敢說自己從來沒有打過架的?”
是啊,想用打架來定論品行,後果眼前的人可想清楚了?
“總不能武家的人打架即品行不端,不堪為臣,旁人家的人怎麽打,怎麽吵,該當官還得當。”李初不介意順著他們的話說下去,只要他們認為自己完全沒有問題,確實可以定論。
上綱上線必須不要太好用,那人想了想沒敢接李初的話。
“牙齒都有打架的時候,兄弟二人爭執動手,外面的人咬著不放還罷了,身為政事堂的諸位一起揪著道個沒完,大唐天下太平,無事可做,值得你們盯著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雖然我很希望大唐能這樣,但我心裏清楚著,內憂外患,大唐遠沒有安寧太平到只能讓諸位沒事找事的地步。”
李初指出大唐的事情並不少,偏偏眼前的重臣不思外面的事,只想捉著武家的一點小事,吵鬧不休,無非只有一個目的,把武媚娘拉下馬。
何其可笑,竟然想用一件小事引起李治的不滿,哪怕李初真的心生不滿,武媚娘一直沒有有出手,他們即認為如此的小伎倆可以對付得了武媚娘?
李治不適合說出一些話,何嘗不是如此的認為,不善地道:“朕也想問問,大唐果真如此國泰民安,無事可做?一個早朝耗著不夠,你們打算一直耗下去,等到朕為了賀蘭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做下定論,你們又打算繼續拿什麽樣的事來煩朕?”
對的,煩李治,為了一點的小事煩得人沒完沒了,氣人,太氣人了。
“臣,臣無此意。關乎皇室諸事,事無大小,理當慎重。”不行,哪能讓李治有此誤會,應該說明一二,他們沒有此意,請李治千萬行萬別覺得臣子沒用到這個地步。
李治道:“是嗎?皇家諸事,事無大小,理當慎重,朕的兒女打架的時候你們管過?同你們說過幾次夠了,不必再議,你們聽進去了?”
皇帝可是一個脾氣大的人,一般不生氣,但若是生起氣來,一點都不會給人留有餘地。
“父親,兒以為諸公不理國之大事,不思救濟於百姓,當貶之。”李初真是敢說話。
“在其位當謀其政,身為政事堂諸公,輔佐父親總理天下大事,失職之人,如何留用,一貶之,以令天下臣子知之,若以為天下重,不論何人皆以用之,在其位而屍位素餐者,必棄之。警示天下,警示臣子。”
李初請完後理由一說出來,李初腦子飛轉,其實沒什麽不好,當臣子就要記住當臣子的本份,失了本份,沒了一顆公心,整日掛在小事鬧個沒完沒了,國家大事不做了,只想爭權奪利,確實應該警示一二。
“甚佳!”李治想明白其中的利害,立刻接話,更是決定按李初說的做,就得給人一個警示,省得當臣子的總不知道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
“陛下。”萬萬沒想到李初會有如此進言,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李治認同了。只是一件小事!
“諸公,為臣衛國安民,皇家諸事無關大小,雖則關系社稷,實不該一直拿著不放。前線多少戰士浴血奮戰,又有多少百姓流離,更有多少外敵入侵,樁樁件件,哪一件不比武家人打架的事大了?怎麽你們不多提提,偏偏只捉著如此小事不放,本末倒置,乃為臣之本份?”
問得諸人一陣面紅耳赤,他們想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一直捉著一件小事說個沒完沒了的不是他們?
“初兒,罰得太過了吧?”李弘小聲地問李初一句,他都沒想到李初這般果斷,敢一氣請李治把一直捉著武家人打架的事不放的人全都貶了。
再看李治更是一臉認同,認為極好的態度,李弘心裏七上八下,總覺得不太妥當。
“不以重刑,沒有人會記得為臣本份。”李初小聲地回答,接著揚聲地道:“本份二字,諸公若是記不住,借此機會即牢牢的記下了,大唐的臣子,無國無民,只有一顆爭權奪利的心,要之何用。”
直接說到李治的心坎上去,李治一直都覺得郁悶,但是說不出為何郁悶,如今理清楚了,正是臣不似臣!
“陛下,陛下。”李初說得大義,更是直指他們那點小心思,意在讓他們想清楚,他們到底是誰。
站在李治的面前,被人稱著政事堂諸公,他們就是大唐的宰相,肩負協調陰陽,安定天下的重擔,若是他們記不住,便不配成為政事堂的諸公。
李初看出他們還想出言求情,並不想自己落得如此下場,政事堂諸公,因為揪著小事不放,而忘記本份失職被貶,傳揚出去,他們顏面盡失,從今往後還會有誰拿正眼瞧他們。
“諸公,即以行事,當知後果,爾等失職,還望天下百姓,你們的君父網開一面?你們有何資格提此要求?”李初直逼相問,倒是想眼前的人到底都有什麽資格,怎麽就敢在李治的面前,想求得李治的網開一面。
不得不說,李初每字每句,著實的紮心,聽得一個個滿心都痛。
“你們想說自己不曾失職,那麽你們且說說,狀告武家兄弟鬥毆,你們連事起之因尚不曾查明,只一味要求父親處置,你們提出的處置之法,就是想讓父親斷他們出仕之途罷了。不過是打架一事罷了,你們想重罰可以,一視同仁即可,你們偏偏又不爾意。在你們看來,大唐的律法,大唐的君王,理當都聽你們的?”
還想反駁的人,李初斷不會讓他們有機會翻身,不殺一儆佰,一個個總想拉武媚娘下馬,一次兩次,武媚娘縱不煩,她都看煩了。
既然煩,不想再由著他們拿著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個沒完,也算是正一正大唐的風氣,下一次狠手,從今往後看誰還敢。
李治為什麽把李初叫來,因為李初敢說,上綱上線,一件小事她能上升到國家天下的地步,比起眼前一個個捉著賀蘭敏之和武承嗣打架一事往重裏來說,李初比他們更高一層次。
李治滿意眼下的結果,認為已經可以直接定下,因而揚聲道:“來人,擬詔。”
李治喊完後,立刻有專員準備紙筆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